诸葛亮是被神化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通过探讨他的人物性格,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神人背后的真实面貌。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刘备攻取长沙后,降服了黄忠和魏延。诸葛亮对刘备说:“魏延心怀反骨,他终将会反。”虽然这段情节出自小说家罗贯中的笔下,但它却近乎于现实。
在历史上,尽管魏延是一位忠诚的蜀汉臣子,被刘备重用,但诸葛亮一直对他存有疑虑,并未给予他足够的重用机会。这也导致了最终杨仪利用所谓“叛逆”之罪将魏延杀害的事态发展。
然而,我们应当以史实为准正名,为魏延平反昭雪。实际上,魏延是一位行伍出身、早年跟随刘备入蜀并屡立战功而升迁的人才。他曾被任命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一职位显示了他的重要性和 刘备对他的信任。
有一次,当刘备召集群臣时,他问魏延如何应对曹操发动全力攻击或派遣十万大军进攻。魏延答道,如果曹操举全国之力来袭击,他愿意作为主公拒敌;如果是偏将十万大军,那么他也愿意作为主公吞敌。在镇守汉中的六年里,即使曹操方面有名将如张颌和曹真的部队,也不敢轻视汉中这一地区。
在建兴元年的某个时期,刘备称帝又晋封魏延为镇北将军。而到了建兴八年,由于与费瑶和郭淮在阳溪战役取得胜利,被提升至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并获得假节,还被封为南郑侯。这说明,在当时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魅力的领导者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而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拥有卓越的能力与品质,比如勇猛善战、智谋过人等特点。
不过,这种评价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事实证明,在关键时刻,当需要一个明智而果敢的人才能挽救危机的时候,却没有给予这样的机会。当第一次北伐失败后,由于遭受街亭的大败,使得失去了唯一一次击败曹家的良机。此外,就算是在其他时候,如第二次北伐期间,对于诸葛亮采纳马谡统率兵力的决定也是错误的,因为马谡缺乏必要的经验和判断力,以致导致重大失败。而且,每每提起此事,都有人感慨:若能让那些真正懂得战争艺术的人们负责指挥,那么情况可能就会截然不同。
然而,最悲剧的是,在所有这些事件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从这些教训中学到东西,从而改善未来策略。当最后一次北伐进行时,一些士兵仍然相信如果能按常规行事,就能成功,他们忽略了过去失败教训,将继续按照既定的模式进行战斗。但结果依旧是失败——司马懿再次成功抵御住了蜀汉的进攻,并且最终阻止了他们进入关陇地区的一切希望。
因此,可以说,在整个三国时代,无论是关于政治还是关于战争策略,没有哪个人比诸葛亮更清楚地展示了一种固有的思想方式,它限制了他的行动范围,让许多人的潜力无法得到充分释放。这就像一个永无止境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改变?为什么不能超越?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们的推测,是基于有限信息构建出来的一个故事。一切都始于猜想,不知是否符合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