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院士80后科研者在社会舞台上的开题报告与斗志发扬

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指引着所有追求科学真理的人——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他与火山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如此璀璨夺目,而是一段充满艰辛和坚持的旅程。在接近“四十而不惑”的时刻,他才真正踏上与火山对峙的征途,用一种独特的情怀,将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

如今,刚步入“80后”行列的他依然坚守在科研与教学之道,每有空闲,便投身于科普、咨询工作中。他的生活状态?忙碌,是他现在最常用的词汇。而这个词背后,却隐藏着一份对于知识无尽渴望、一种耄耋之年的斗志昂扬。

1941年,在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刘嘉麒诞生。他9岁那年父亲去世,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小家庭更加凋敝。作为家中的大男孩,他用自己的双手,为改变命运而努力。高考填志愿时,他一度犹豫,但母亲的一句话让他决定:选择那些收费较低或几乎免费的地方。这就是1960年他走进了长春地质学院的地球化学专业。

最初面对的是野外探险和三年困难时期带来的饥饿。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发现了自己对地球化学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在学校吃不饱回家更吃不饱的情况下,有些同学选择退学,而刘嘉麒却没有放弃,最终坚持到了毕业。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本科毕业,并继续留校深造至硕士,然后又成为博士生,从未间断过学习和研究。

1978年,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时,刘嘉麒抓住机会报考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这一次他37岁,与班级年龄最小者相差十六岁,但这并未阻止他的热情。他深知珍惜学生时代是关键,因此决心要在这段时间内为自己打下扎实基础。当结束27年的学生生涯时,刘嘉麒已经44岁,但他的战斗远未结束。

今天,我们见证了一位地学领域强者的成长历程,无论是在长白山、青藏高原、北极还是南极,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他将火山活动规律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为我们揭示了许多新奇事实,被誉为中国火山及玛珥湖古气候研究领军人物。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决定性的选择——做出一个不同寻常的地球化学论文题目,即新生代岩石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1986年被授予首届侯德封奖1990年被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这些荣誉只是证明了他的价值观:“人活一辈子总要给社会留点东西。”今日虽然已是八旬高龄,可仍旧执教指导青年,还不断进行科普报告和企业咨询工作。此外今年5月还获得了李佩教学名师奖。“也不是觉悟高”,但这种自我驱动,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巨人的脚步所带来的力量,“人不能忘本,要尽可能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老百姓才行。”

结缘地学已逾甲子之久,此刻的心思仍旧放在推动学术界发展上。在某些理论领域,我们尚需努力,不仅要看到自身进步,也应认识到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超越前人。不过,如同刘嘉麒所说,“科学来不得浮夸和骄傲”。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