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仿佛游走在国政的迷宫手中握有决断但脚步却常不留于故宫的深处

导读:位于故宫内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代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所建。最初名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更名为“皇极殿”,顺治二年改名为“太和殿”。尽管它是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但实际上并非皇帝处理国政的地方,只在重大时刻使用。

明清两朝共24位皇帝在太和殿举行了许多重要活动,如登基、婚礼、册封后妃以及命将出征等。此外,每年的万寿节、元旦及冬至,皇帝会在这里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赐宴于王公大臣。清初,还曾在此举行新进士的殿试,直到乾隆五十四年才改在保和殿进行,“传胪”仍然是在太和殿。

明朝设立了日常朝会制度,其中有正朝与常朝两种。正朝主要是象征性的仪式,而常朝则分朔望日与日中两种。在洪武时期,朔望日每月初一十五进行,而日中早晨每天都要进行,但这并不涉及具体政治事务。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动,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即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使得实际上的权力掌握在内阁手中。在康熙时代,有一次甚至一度恢复了午朝,但最终没有固定的制度。此后,一直到咸丰时期,“御门听政”这一制度完全废除。

清代的大多数时间里,皇帝并不居住或办公于故宫。康熙皇帝尤其喜欢畅春园,在那里议政。这座园林成为他处理国家事务的一个重要地点之一。他居住于畅春园三十六年之久,每年的时间占据了7次107天,从29天到202天不等。雍正继承者也继续维持这一传统,将圆明园升级为自己的办公地点,并对其进行扩建,以便更好地避开喧嚣并听取臣子们的意见。而乾隆时期,他又偏爱圆明园作为工作地点,不仅如此,他还喜欢前往孔子的故乡曲阜旅行。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