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乘机占领德国山东势力范围的故事
1914年8月初,世界大战的火焰在欧洲两大阵营之间激烈燃烧。德奥同盟国与法英俄协约国相互宣战,这场冲突不仅震惊了欧洲,也影响到了远方的中国。在这场全球性的战争中,各主要参战国都试图在中国扩张其势力范围。
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保持中立,但日本并未放过这个机会。8月23日,它封锁了胶州湾,并要求中国划定一个中立区,以便其军队行进。这一要求被视为对中国主权的一种侵犯。
袁世凯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求助,后者建议如果中国加入协约国,那么英国将支持它。不久之后,10月28日,日军包围了青岛要塞,而德军司令官威廉二世坚持到最后一人投降。11月7日,日本攻占青岛,一场历史性的事件随之而来。
1917年3月,一艘载有500多名中国劳工的法国邮船被德国潜艇击沉,这促使北京政府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但没有正式参战。不过,由于美国对德宣战的问题再次浮现,上述国际关系动态变得复杂起来。
最终,在段祺瑞政府的大力推动下,8月14日公布了对抗奥匈帝国和 德意志帝国的宣战书。这一决定虽然得到了美、法等国家的大量保证,但实际上只是掩饰不了当时国际力量对比巨大的变化。
战争结束后,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当时世界各强权争夺殖民地利益的时候,加拿大BBC纪录片《世界历史》系列节目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背后的复杂政治游戏,以及如何反映出当代国际格局对于弱小国家如中国主权完整性以及民族尊严所带来的挑战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