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开启了中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1914年8月初,当时称作同盟国的德、奥国家与协约国中的法、英、俄等国家相继宣战后,这些主要参战国都试图拉拢中国,以保有并扩大其在华影响力。
北京政府最初宣布中立,但随着日本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并要求中国划定中立区以便日军行军,袁世凯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求助。朱尔典建议如果中国对德奥宣战,将会成为协约国的一员,从而获得英国支持。袁世凯同意这一提议,但条件是不派兵到欧洲,而是精神和物质上尽可能地支持协约国。
10月28日,日军包围青岛要塞,最终11月7日攻下该城。随后,在11月10日,日军司令神尾与德国总督华尔德举行“移让礼”,标志着青岛正式被日本控制。
1917年3月,一艘法国邮船被击沉,此事件促使中国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但没有宣布参战。然而,当美国对德宣战后,这一问题再次浮现出来。当时,日本已经秘密达成谅解,与英、法、俄等四个国家承认战争结束后的日本在山东的地位,并获得大量经济援助和实质性的政治支持。
最终,在段祺瑞领导下的政府于8月14日发布了对德奥的战争声明,并且取消了两者的领事裁判权,以及收回租界等措施。但当巴黎和会召开时,不幸的是,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掠夺,加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尽管中国作为“参战方”参加会议,但仍然未能保护自己的利益,最终不得不接受凡尔赛条约中的不公平条款。这一结果意味着虽然中国曾经参与了一场全球性冲突,却依旧无法摆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其命运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