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乘机占领德国山东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参与与演变
1914年8月初,同盟国的德、奥国家和协约国的法、英、俄国家相继向对方宣战。由于这些主要参战国在中国都有势力范围,他们都拉拢中国,以期保有并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8月23日,日本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要求中国把黄河以南划为中立区,以便日军行军,要中方撤出胶济铁路沿线及潍县一带的驻军。
袁世凯向他熟识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求计。朱告诉袁:日本已经参加协约国,英国不能看着盟国欺负盟国。如中国对德、奥宣战,中、日都是协约国,我们不能看着盟国欺负盟国内事就好办了。袁世凯表示中国可以考虑加入协约国,但无出兵欧洲。朱尔典说可以不出兵,中国在精神和物质上尽可能地支持就是尽了盟 国的义务。袁世凯应允。
10月28日,日军包围青岛要塞,德皇威廉二世电令德军坚守,“战至最后一人”。11月7日 日军攻下青岛,德军要塞司令向守备部队下了投降令。10日 日 军司令神尾与 德 国胶州总督华尔德举行了“移让礼”。
1917年3月初,一艘载有500多名 中国劳工 的法国邮船被 德 国潜艇击沉。这促使 中国政府外交部照会 德 国公使,并且断绝外交关系。但是,没有宣布参战。此后,从段祺瑞政府开始,不仅没有取消 德 国侨民享有的领事裁判权,还继续给予他们优待。
4月6日美国对 德 国宣战,这触及到了关于是否参战的问题。当时 日本已经和英 法 俄 意四个国家秘密达成谅解,其中承认战争结束后 日本 在山东的地位;段祺瑞政府还将三个兵工厂让给 日本代为整理,并请 日本 军官帮助训练 中华民國新兴陆海空军建设力量,同时得到了一亿美元贷款(实际上是三百万金元)。
随着 英 法 支持 日本 的态度,以及美利坚合众國也同意 中国 参战,这导致段祺瑞于8月14日期间发布了一份声明,对抗两大帝国主义强权:
取消所有来自同盟各帝国的大使馆领事裁判权;
收回奥匈帝国租界;
-没收包括而特指之下的各种银行资本等。
此外,在这场第一次世界大戦期间,还有一些劳动者前往欧洲或其他地方工作,也就是所谓“劳苦英雄”们,为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个时期对于当时掌握政权的人来说,则是一次借助国际形势实现个人野心的手段。在巴黎和会上,由于各方无法达成共识,最终决定通过一些政治手腕来维持现状,而非真正解决问题,从而再一次证明了国际体系对于弱小国家主权尊严保护能力不足的情况,让人们深刻体验到 “国际法”、“条约”的虚伪性质以及它们背后的真实意图,即为了维护那些拥有更多资源和影响力的国家之间竞争与控制欲望。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个民族或社会团体都必须不断寻找自己的独立生存空间,不断探索如何有效抵御这些企图削弱自己主权甚至消灭自己文化自我意识的一系列行为策略,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应对这一挑衅性的全球化时代环境。不论是从历史学者的角度来看,或是在今天我们面临全球化挑衅时,我们仍然能够从这段历史故事里汲取教训,使我们的行动更加明智,更能有效地维护我们所珍视的事业价值观念——即每一个独立存在着的人类文明应该具有平等尊重,与其它文明一样拥有自由发展自己的机会。这不仅是一个关于人类命运的问题,也是一个关于知识分子责任感的问题,因为知识分子正是指导社会发展方向的人群,他们应当积极参与到推动社会进步活动中去,用自身的知识力量帮助建立起一种更公正更民主更可持续发展的地球共同家园。如果每个人的努力都是为了共同目标,那么即便是在充满挑衅性的环境下,我们依然能创造出一个比现在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不过,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保持警惕,因为危险总是潜伏在某个角落,它们可能随时爆发出来改变一切,所以我们的生活永远不会太平静,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一起努力,那么未来一定比过去更加光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