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在自然风光中用餐的规矩以及官员品级如何影响其食物分配

在清朝的皇帝面前,食物不仅仅是养分,更是一种权力和尊贵的体现。每天,只有两顿正餐——早膳和晚膳——被严格按照时间进行,夏秋季节则提前一个小时。除了这两顿正餐,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要求送上小吃。

宫中负责膳食的是内务府和光禄寺,这两个机构共同决定了每日皇帝的饮食。而御茶膳房则是具体执行这一任务的地方,它由多个部门组成,其中包括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共有一百二十多人,加上太监一百五六十人。

从御茶膳房官员开始编写膳单,再经内务府主管大臣审阅备案后才能烹饪制作。皇帝用餐地点不固定,大多在寝宫或办事场所进行。在用餐时,不得让东西两边有人走动,上菜的人必须通过中间南门,而东西两边留给皇帝坐东朝西。

传膳过程中,一队侍卫通知御膳房将菜肴送上,然后太监手捧红色漆盒排队,将各种菜肴迅速端到桌上。最后,四名太监站在皇帝身后,一名年长的侍膳太监负责布置菜品。在桌旁还设有几案,以备赏赐。如果哪道菜特别可口,皇帝会说“赏”,那道菜便会被放到几案上,并且配以开水加温,在下次分发时送至被赏赐者处。

为了保证安全,每道菜都会先放一块试毒牌,以检验是否含毒或变质。如果试毒牌变色,即使是绝对不会食用的,也要追究厨师责任,有时候甚至杀头。此外,每位太监也需亲口尝一口验证无误后才行。

验证无误后,皇帝选择自己喜欢的点盛至碗中享用。由于所有规矩都严格按照祖制家法,所以吃起来可能缺乏兴致,但图个排场与程式而已。当溥仪回忆起这些情景时,他评价这些饭点:“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然而,无论哪道佳肴,即使再美味,也不能连吃三匙,这是老祖宗定的家规,被称为“吃三匙”。因为爱好什么、讨厌什么,是绝对保密的一事,因为怕有人谋害或者假冒子孙流弊。此外,即便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用眼睛看向何处,那个位置就被挪近一点;赞许了,就再舀一次;第三次即撤去,不见十天半月。这就是“传劝”、“撤”的规矩。

总之,对于皇帝来说,用餐既是一种仪式,又是一种权力的展现。不准任何人轻易掌握规律,更不能记录下来爱好什么或想吃什么。如果没有明确旨意,无论高低身份,都不得跟随进餐。但如果心情好,可以恩赐陪伴一起进餐的人选限于妃嫔、宠臣等少数幸运者。在用完毕之后,还要听音乐助兴,如《周礼》所述,最终饮食还是以乐侑为目的。而结束后的漱口则常常伴随着春夏季节新鲜果品,或秋冬季节热茶来助消化。

每日的食谱都有详细记录,为月度档案内容,而内务府的大臣还要监督厨师制作,让每道佳肴符合规定,不得任意增减更换也不容许影响原料本身的风味,使主次分明成为必然。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