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曾经当过女皇的武则天离开了人世。方才复辟成功的唐朝君臣赶快发布了所谓的武则天遗书。在其中,武则天公布了三点“遗愿”:第一,重申自去帝号,自愿做回“则天大圣皇后”;第二,“祔庙”,也就是把自己的牌位放到李唐皇室的宗庙中;第三,“归陵”,武则上帝动要求和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
按照武则天的“遗愿”,唐朝君臣很快就将武則天的灵柩葬入了唐高宗的乾陵。然而,这座陵墓并没有给予她一个独立的地位,而是让她与丈夫合葬。这一点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低下的态度。
我曾经跑到距离此刻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五十公里处的乾陵,瞻仰一代女皇的陵寝,看看激发争议的“无字碑”。我惊讶地发现,这座唐朝最大的帝陵名为“唐高宗乾陵”,而 武則天只是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在丈夫身边。假如旅客不是来之前就知道在这块土地下面长眠着武則 天,陵区内没有一个标志物宣告这是 武則 天 的 陵墓。一代女皇 武則 天竟然没有自己的陵墓!
有人可能会争辩说乾陵是李治和 武則 天 的 “ 合葬墓”,但那更多是自欺欺人的说法。历朝历代附葬在皇帝陵墓中的皇后好多(很多帝陵中还葬着不止一位皇后),我们能说这些皇后都有自己的陵墓吗?
一位叱咤政坛半个多世纪的大女子,她终究逃脱不了男权从属品的地位,这对 武則 天 来说是多大的悲哀啊!
乾岛建于司马道东侧矗立着庞大的无字碑,有考古人员宣称这块留给 武則 天 的石碑上曾经刻满了预备写字的地方,可是后人始终没有发现其中的一笔文字。为什么这个无字碑呢?有人说这是在夸耀 武則 天 功勋难以用文字形容;有人说这是在骂 威震四海、恶行罄竹难书;也有人说,这正是 威震四海 高超的地方。她留下一块无字碑,让后来人去自由评判。这三种说法都过失。不仅如此,无字碑旁边还有述圣纪碑,以其精美的手工艺和宏伟的情景,更突显出了这一切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这种状况,不仅体现在她的生命最后阶段,也体现了一种深远的人生哲学:即使你掌握最高权力,你依然无法改变命运中的宿命性。但这样的观念对于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甚至整个国家命运的人来说,是极其残酷的事实。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下,一些传统思维和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代女主角可以达到的高度。而且,我们必须承认,那时候社会对于女性的地位有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即便是一个像威严与智慧并存、拥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女性也不例外。她纵横全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但她的所有成就都只逗留在生前。她死之后,只有早早死去丈夫李治给她留了一块旷地,她却再也没用得起。
所以,当我们站在那个时代的一块巨石面前——干脆地说,没有任何记载或雕刻能够表达出这样一种情感,或许更应该理解为一种对未来的忧虑,或是一种对过去选择后的悔恨,或是一种隐含深意的话语,就连这些话语本身也是被剥夺掉的声音。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如何评价这个无字 碑,它都是关于力量、尊严与孤独的一个沉重象征,它提醒我们,对于那些想要改变世界的人来说,即使他们拥有王权,他们仍然无法控制最基本的人类情感——死亡带来的孤独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