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崛起于历史的重铸

新中国的崛起是历史重铸的结果,而非偶然。从经济角度看,明朝的灭亡并非仅仅因为农民起义,而是经济崩溃为导火索所致。在探讨新中国历史时,我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军事斗争和政治派系之争上,却忽视了明朝末年白银短缺这一关键因素。

据魏斐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中指出,1620至1660年间,欧洲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贸易危机,这一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影响到了亚洲地区。马尼拉港口档案显示,在17世纪20年代之前,每年有多达41艘商船停靠于此,但到1629年降至6艘。此外,与中亚贸易的萎缩也导致了白银输入量的大幅减少。

17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期,又一次大规模阻断了白银流入。这正值长江下游高度商品化经济急需更多白银以应对通货膨胀之际。但1634年后菲利浦四世采取措施限制船只出口;1639年的冬天,一些商人在马尼拉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和土著人的攻击;1640年日本断绝与澳门所有贸易往来;1641年的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果阿与澳门之间联系被切断。这些事件导致了白银进口量骤然跌落。

然而,当我们考虑到明朝主要依赖进口而不是自给自足生产白银时,其经济结构就显得脆弱。虽然万历皇帝曾努力开采金矿,但最终成效微薄,并未能够弥补大量进口需求。在17世纪前30多年的时间里,每年的流入中国的白silver总量约为25万至26.5万公斤,从日本、日本、南美等地运来的大量白silver流向中国。

明朝末年的通货膨胀情况极其严峻,叶梦珠《阅世篇》卷七《食货一》记载崇祯壬申(1632)时“米价每斗一百二十文,直银一钱”,十一、二年(1638-1639),“斗米三百文,计銀一錢七、八分”。顺治三年(1646),“斗米几至千文”,四年(1647),“米每石价止二两”。这表明由于国际丝绸贸易萎缩,加上连续不断的地震、旱灾和蝗虫袭击,使得谷物价格暴涨,同时铜钱价值相对提高,更剧烈的是官方赋税单位转换为纯粹纸币制造成本更高,再加上战争损失及官员贪污等因素,都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对国家财政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可以看出 白Silver短缺不仅削弱了当地政府收入,也加剧了社会矛盾,是推动农民起义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要完全说 明 朝灭亡直接原因只是因为 经济崩溃是不够准确 的,因为还有其他诸多复杂因素,如自然灾害、人口压力等都不可忽视。而且要让整个帝国覆灭,还需要一些特别强烈的情境,比如像李自成这样的领导者以及他们所带领的人民力量,以及各种各样的政治问题一起作用起来才可能实现这种结果。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