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世界历史》中的人物探讨了“通识教育”概念的本土语境辨析。自五四运动后,中国学者开始运用“通识”一词来深入讨论大学教育问题,如钱穆的《改革大学制度议》和梅贻琦、潘光旦的《大学一解》,他们在现代汉语语境下提出了将西方专业分科体系与源自古典精神的GeneralEducation结合,以补全现代大学理念。
半个多世纪后,随着中国高校条件和能力的提升,“人文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等名义下的改革实践得以开展。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命名交错和实践近似,人们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常需借助英文术语进行比附,这导致了一系列混淆,也迫使本应内生驱动的教育改革建立在外来概念之上。
为了为这场改革正名,本文试图通过对“通识”的名称及其内涵进行明晰界定,从而解释何谓“通识”。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通识”二字使用情况进行梳理,本文指出“通识”的一个核心含义,即追求知识系统化、全面性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限于掌握某一领域知识,更是要穿透表象,实现深入洞察事物本质。这一点与传统士人的人格理想相呼应,其代表了中华文化中对于学问与修养的一种高标准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