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展开了一场战役。在实力对比上,楚军显然占据优势。面对这一局势,晋文公向其舅舅狐偃咨询取胜之策。狐偃提出采用欺诈手段来对付楚军。
然而,另一个大臣雍季并不同意这种做法。他以“竭泽而渔”和“焚蔽而田”为喻来说明欺诈的不长远性。他说,如果把池塘里的水全弄干了去捉鱼,那明年就没鱼可捉;如果把树林都烧光了再去打猎,那明年就无兽可捕。雍季强调,用欺诈手段虽然可以暂时获得胜利,但长远来看是不成熟的策略。
尽管如此,由于当时还没有更好的战术计划,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纳狐偃的计谋。他利用假装遵守自己之前与楚庄王许下的退兵诺言——即三次后撤,以避开敌人的锋芒,并选择有利的地形发起攻击。这一计谋最终导致城濮之战中的巨大胜利,对方是楚军,被击败并溃散。而这个故事也传递给我们今天,“竭泽而渔”的成语,用来比喻一种短视且不可持续的手段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