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简介竭泽而渔的社会典故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交战。当时,楚军实力强大。面对这场对手明显占优的战斗,晋文公向其舅狐偃咨询取胜之策。狐偃提出用欺诈手段对付楚军。

然而,另一个大臣雍季不同意这种做法。他以比喻形容说:“竭泽而渔虽能一日得利,但次年必无鱼;焚蔽而田亦能一日获利,但次年必无兽。”意思是虽然短期内可以通过欺骗获得成功,但长远来看,这种方法并不可持续,不是一条可行的策略。

尽管如此,由于缺乏更好的打败楚军的办法,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用狐偃的计谋。他假装遵守自己之前给楚庄王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每次后撤,以此为自己选择有利的地形和时机,同时击败了追来的楚军。最终,在城濮之战中,楚军遭到了惨败,其领兵将领成得臣也因此失败告终。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并从中演化出了“竭泽而渔”的成语,用来比喻短视且不负责任地采取行动,最终导致长远损失或失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