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简图竭泽而渔的典故在社会中的寓意解读

在春秋时期,晋国为了帮助宋国,与楚国在今天的山东淄县南边城淄进行了一场战斗。在实力上,楚国占据了明显的优势。面对强大的楚军,晋文公向他的舅舅狐偃咨询:“我军人少、楚军众多,这次战役应该怎样打才能取得胜利?”狐偃建议采取欺诈手段来对付楚军。

晋文公又征询另一个大臣雍季,并将狐偃的话告诉了他。雍季虽然不同意这种做法,但他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竭泽而渔,岂不一时之利?但到明年无鱼;焚蔽而田,岂不一时之得?但到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能暂时获益,但长远来看并非最佳策略。”他的意思是:完全清空池塘可以一次性捕捉大量鱼类,但第二年就可能没有鱼可捉;完全烧光森林也可以一下子猎杀很多动物,但第二年则可能再也找不到它们。欺骗和虚假的手段虽然能够短期内带来成果,却不是长久之计。

由于当时无法想出更好的击败楚军的办法,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用狐偃的计谋。他利用自己曾经答应给予“退避三舍”的诺言,在实际行动中连续后撤,以此为自己选择有利于胜利的地形和时间。而楚军误以为晋文公害怕,就紧追不舍,最终遭到了惨败。这场著名的城濮之战以楚方的大败告终,其主帅成得臣阵亡。

后世便根据这个故事演化出了“竭泽而渔”的成语,用以比喻过度使用某种方法或策略,一旦失去它,就无法重复获得同样的效果。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