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大马猴”是什么吗?那可是伴随着我们这辈儿睡觉前的“精神恶魔”、一切鬼神的统领。80年代的小辈不知道不稀奇,这本就有着代沟,70年代的同辈也不知道让我有点纳闷,那儿时的长辈都是拿什么吓唬你们的?大灰狼?猪八戒?听不听话啊,你?再不听话让大马猴把你拎走了,你可就……”(后面部分当然是怎么让孩子害怕怎么说)
结果我们就都乖乖就范,该睡觉睡觉,该吃饭吃饭,当然像我这么乖的少见,让干嘛干嘛,多半还是想哭哭,想闹闹,非要在挨上一顿臭揍才老实。呵呵~~~所以大人经常吓唬小孩子!
为何物
暂且不谈猴子驯马,先说马猴为何物。《冷眼观》第八回:“闻得贵县六安专产马猴,究竟有多大?”说明其作者著书时六安尚以出产马猴闻名。章炳麟《新方言·释动物》中说:“沐猴:母猴;母猴:猕猴人谓之马猴,皆一音之转。”太炎先生是近代著名学者,在语言学方面有很大贡献。
《辞海》评价他“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左学右文)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评价颇为准确。太炎先生明确告诉我们:马猴即当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猕猴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种猴子,好群居山林之中,喧哗好闹,上窜下跳的。猕猴在我国分布极广,据《辞海》记载,产于云、贵、川、陕、青、冀、豫、桂、粤、闽、台、浙、皖等省区,六安恰在安徽,两载完全吻合。
《吕氏春秋·察传》中有一段话说到母猴:“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与狗则远矣。”千万不要以为母猴是雌猴,那就大谬了。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猴》中特意说明:“母猴乃此兽名,非谓牝者。沐猴、猕猴皆语之转、字之讹也。”段玉裁、章炳麟皆学问大家,其说法完全一致,盖源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语音有别,所以段玉裁注明“皆语之转、字之讹”,章炳麟也说“皆一音之转”。
现实生活中马与猴联系在一起,由猴驯马的也有,那是在马戏团。
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也曾被玉皇大帝封了个芝麻官弼马温,专门给玉帝管马。弼马温谐音辟马瘟,因为古人认为在马厩中养猴可以避免马得瘟疫。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就说:“《术》曰: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消百病也。”明星《赵忠毅公文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有更详细的解释:“《马经》言,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
那么“猴在马上”又该作何解呢?原来这是一句北京土语方言,“猴”字读时要带儿音,不是名词而是动词,表示依偎、纠缠的意思。中华书局出版陈刚先生的《北京方言词典》有此解释。
“猴”作为动词,在北方方言里经常见到,表示像猴一样盘踞、骑、蹲、依偎。其后接一个表处所或方位的名词或代词。如:猫儿猴在墙头上,人儿猴在炕头上。《红楼梦》第十五回描写宁国府为秦可卿出殡,凤姐怕宝玉在郊外贪玩出闪失,回去在贾母面前不好交待,便对宝玉嘱咐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和女孩儿似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曹雪芹在二百多年前写作的《红楼梦》中大量使用的北京方言,至今在群众生活中依然具有旺盛的活力。在今天辨析马猴之时仍令人感叹曹雪芹驾御语言文字之功力。还有如:个(ge)猴(hou)猴(her)的(die)一动不动。在北方方言里表示动物的“猴”要儿化,读作“huer”,有的地方也读作“her”。说白了,这个字和“画”这个字一样,儿化是名词,不儿化可以用作动词。常见的是“画hua画huer”,而不常见的是“猴huer猴hou”。
其他
在山东农村一些地方,马猴指的就是狼
谐音:
日语“魔法”谐音即“马猴”,同时“马猴烧酒”就是“魔法少女”。《魔法少女小圆》之后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