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种检测手段已在全国普及,但在10多年前,这还是不可能的事。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震惊全国,此事给当时发展势头正盛的中国乳业来了个“急刹车”。那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沈建忠,带领团队研发出三聚氰胺快速检测产品,第一个通过三部门专家现场评估,解决了当时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手段匮乏的难题,相关产品开始向全国推广。
牛奶、肉类等动物源食品在国人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把瘦肉精、三聚氰胺、兽药等可能对健康造成伤害的化学物质比作威胁食品安全的“敌人”,那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相关产品就是御敌的“城墙”,沈建忠及其团队,就是修筑“城墙”的人。
因在动物源食品安全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沈建忠于近日荣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找到“在大海捞针”的方法兽药、霉菌毒素、非法添加物都是小分子化合物,一旦超标就会对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然而,其在食品中的残留量极低,如果说这些残留物是“沧海一粟”,那么针对它们的检测工作就是“在大海捞针”。
与实验室检测环境不同,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一线,工作人员不可能随时动用大型精密设备,对于这类问题,他提出了研究半抗原设计理论,并建立起库容量超过500种的抗体资源库,以此来提高检测试剂盒灵敏度和准确性。他还提到,由于缺少有效免疫原,使得制备特异性抗体非常困难,因此他带领团队合成了数十种半抗原,再通过不同的生物偶联技术,把这些半抗原与载体蛋白进行连接,以此来制造高性能单克隆抗体。
经过近10年的努力,他们使国产检测试剂盒价格大幅下降,从不到20%提升到80%,为保障国人的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指导下,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后来者,其中不乏教育部长江学者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他看来,当老师可以桃李满天下,这带给人的精神满足,是任何物质成就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探索科学使用抗生素之道今天,让沈建忠记忆犹新的,是山东省出口鸡肉被日本发现有磺胺残留的问题。这次事件让他更加坚定了从事动物源食品安全研究的决心。他带领团队创新了小分子危害物半抗原设计理论,为保障国民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年来,与全球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相呼应,比如多黏菌素耐药菌出现,他也展开深入研究,并首次发现并确证了可转移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及其传播机制。此外,他还提出,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和控制,对预防未来潜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工作中,他表示将继续致力于这一领域,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使用和管理这些宝贵资源,为保障人们生活质量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