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军事夏令营的守望者
张伯驹,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是一位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迹的爱国人士、书画家、诗词学家和京剧艺术研究家的杰出人物。1898年3月14日,他在河南省项城出生,一生中的每一个转折点都与他的收藏鉴赏之路紧密相连。
早年入私塾学习,与袁世凯的儿子们同读英国人办的书院。在1918年毕业后,他进入了军界,并曾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等职。1927年起,他转而投身金融界,在盐业银行、中南铁路公司等机构担任重要职务。
抗战爆发后,张伯驹积极参与抗日斗争,并致力于写作。他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如《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他坚定的爱国精神。
1949年之后,张伯驹继续在文化教育领域发挥影响力。他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兼总干事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的热情和奉献。
晚年的他,不仅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还将自己三十多年的收藏成果捐献给国家。这包括陆机《平复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卷》,宋代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元代钱选《山居图卷》等珍贵文物,这些宝贵资料如今被分配至各地博物馆,以便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些历史上的瑰宝。
张伯驹的一生,无疑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巨大贡献。他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保存了一批宝贵文物,使得这些珍品能够为后人的学习和欣赏提供条件。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并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