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上古时代,黄帝兴起后,他的史官仓颉和沮诵受到了鸟兽足迹的启示,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工作,他们搜集了劳动人民智慧,整理流传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字符,并推广使用。然而,这些文字最初并不是很容易辨识,因为它们来源于绳结,大而小而且形状各异。
据《河图玉版》记载,仓颉是一位部落首领,他自立为帝,在甲辰年(前4637)被称为仓帝元年。在他的统治期间,他向南巡狩自己的领土,并登上阳虚之山,然后顺着洛水而下,在元扈(一作玄扈)洛汭之处发现灵龟负书,由此仓颉拜受洛书。这个故事预示着天象的变化和新时代的到来。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文明始祖都与“河图、洛书”有关,而仓颉就是其中之一。据传说,河图、洛书记录了古代帝王兴亡之数以及统治民众的道法,只有天授命的人才能得到这些知识。
《荀子·解蔽》中提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韩非子·五蠹》:“昔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这些文献记载表明,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人将仓颉视为造字圣人,但实际上他更多的是将民间既有的图画文字进行整理和系统化,使得文字更加规范和易于使用。
除了作为史官外,《春秋元命苞》还描述了另一面庞大的倉頡,即一位部落首领。他是侯冈氏族的一员,被尊称为“龙颜侈侈”,具有四目灵光,无论是在神话还是民族学角度看,都是一位神圣的人物,其功绩至今仍被人们赞扬。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创造了文字,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一种文化变革,是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的一大转折点。
关于他的评价,《汉书·卷六三·列传第三三》中写道:“是以仓颉作书,“止”“戈”为“武”。圣人以武禁暴整乱,不是为了残杀,而是为了平息战争。” 这表明在那个时代,用文字来记录事实和故事,对维护秩序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而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对语言符号系统发达程度影响深远的情感依然存在。在中华民族长久辗转的大历史画卷里,倉頡是一个介于神话与现实之间的人物,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考察,都能见证到其卓越无比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