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仿佛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鲜少有人知道,他与火山的相遇发生在“四十而不惑”的年纪。他选择了把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从此展开了一段奋斗的新篇章。而今,他刚步入“80后”的行列,却依然坚守在科研与教学的前线,不断推动着知识的传播和科学精神的传承。“忙”,是他现在生活状态中的一个缩影。
刘嘉麒院士对《中国科学报》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这次访谈中,他展现出了一个坚定的立场和一颗炽热的心。他是一个战士,一位以逆境为背景不断努力攀登的人。在他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耄耋之年的斗志昂扬。
1941年,刘嘉麒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当时,他就决定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高考填志愿时,由于学校要求优秀生只能报考理工类,他最终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这是一个既没有太多人选,也不是很受欢迎的地方。但正是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并且擅长的地方,并且坚持下来,即使面对饥饿、寒冷和困难也没有退缩。
经过10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1965年他本科毕业,并被推荐到研究生部继续深造。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里,尽管有很多人退学回家,但刘嘉麒仍然坚持下来的决心让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地质学者。1978年,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政策时,虽然已经37岁但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再次学习,因为他相信这是自己实现梦想、改变命运的一条道路。
硕士毕业后,他又申请博士研究生,与同龄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但这并未阻止他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老师,每一步都伴随着无尽的汗水和思考,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第一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
今天,这位曾经的小伙子已成为地学领域的一代宗师。不仅参与过多次极端探险,更将火山活动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为全球科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始终认为,“研究生时期是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对一个人的学业与事业都极为关键,要珍惜这段时间,为一生的奋斗打下基础。”
尽管已逾60岁高龄,但刘嘉麒仍旧保持着那份初心,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他说:“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来鼓舞士气;也应该看到很多方面尚未领先,还得加倍努力。科学来不得浮夸和骄傲。”对于那些即将踏上科研之路的人们,他提醒他们不要觉得自己年轻,有更多时间,就不需要努力,而应该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