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生长在黄梅戏故乡安庆市怀宁县农村,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黄梅戏团体的演出和农村中传唱的黄梅音调及丰富的民歌,给童年时代的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情感的熏陶。从此,程学勤就痴迷上了音乐,六岁时,他碰到一个瞎眼算命先生边走边拉二胡,觉得特别好听,就跟在他后面一直走了10里路,听完后又独自走了10里路返回,回到家还为此挨了一顿打。从此,他就疯狂爱上了音乐。上中学时,从家到学校要经过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即后来的安庆市黄梅戏一团),他每天晚上上自习时就坐在门口听剧团排练,一直到散戏。
痴迷音乐的程学勤还特别有天分,上小学时他就自学学会了拉二胡,十二三岁时买不起用蟒皮做的二胡,他就自己动手用皮做了一把二胡。因为二胡拉得特别好,1954年,初中未毕业的程学勤就被民众黄梅戲剧团招进团从事主胡演奏。
1955年,程学勤遇见了著名黃梅戲作曲家時白林,他聽了時老作曲《春香傳》後,以為很羨慕,一心想著自己也能寫出這樣子的曲子,就好了,由此他開始涉足作曲領域。由于從未經過專業音樂學院系統學習,因為從未通過正式教育獲得音樂知識,所以他的創作方式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對音樂無限熱愛來進行創新的。他只靠自己的努力去學習樂理和黃梅戲系統知識結構,這種獨特的心態使得他很快勝任了作曲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長達半個世紀黃梅戲曲創作生涯中,由於從未接受過正式教育,只憑著對音樂之熱愛加上不懈努力,使得他的作品充滿個人風格,也因此成為安徽省黃梅戲界自學成才的一個典範。
1984年他創作的小品《渖婿招婿》在安徽省首屆戲劇節演出中獲一等獎;1988年以其優美動人的《公主與皇帝》在當年的藝術節獲國家級表彰;1990年與1992年的兩部電視劇《山鄉情悠悠》、《桃花扇》,都因其卓越之處而獲各大獎項,這些榮譽讓人敬佩。
隨著時間推移,在多年的實踐活動中積累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文化資本,有助於形成獨到的藝術觀念。他提倡“保持原味”,認為黃梅戲應該保留傳統元素,不應盲目追求變革或模仿其他形式。他說:“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即‘繼承傳統、發展傳統’。”這種堅守信念也是他的作品所展現出的最重要特點之一——它們既具有古典韵味,又不失新意趣,是對傳統的一種尊重與延續。而這些都是由於程序外力——真誠的情感投入,以及內心深處那份無比執着而產生的結果。
總體而言,可以看出程學勤是一位真正擁抱並貢獻給自己所喜愛的事業的人物。他們生命中的每一步,都如同書寫歷史一般,是一段段精彩纷呈、值得回憶的事情。而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汲取靈感,也可以學會如何將生活中的小確幸轉化為巨大的力量,用以推動我們向前邁進。在追逐夢想之路上的艱辛與挑戰,以及那些默默付出的汗水,那正是成功背后的秘密,而不是金錢或名利。但是在我們的心海裡,它們卻比任何金钱更珍貴,更闪耀光芒,因为它们是我们精神世界最宝贵的一部分,与我们的内心深处紧密相连,让我们能够无论何种环境下都能找到幸福与满足。这就是“啼笑姻缘”---一個充滿詩意的地方,其中包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每一次咀嚼都是对过去回忆的一个致敬,也是一个对未来期望的一个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