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应登,明朝著名文学家,以才思泉涌、诗宗盛唐而闻名。他的诗作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十才子,又是弘治七子之一,和顾璘、陈沂、王韦并称金陵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出身,他历任南京户部主事、知延平府,以副使提学陕西调云南,后升为布政司右参政。他以文学装饰吏事,被罢官归去。卒后由李梦阳所作墓志铭。
朱应登著有《凌溪先生集》十八卷流传于世。在明末,俞宪辑《盛明百家诗》中,将朱应登与其子朱日藩合编成《二朱诗集》。他的子日藩,也是一位文人,嘉靖间进士出身,最终成为九江知府。这一门庭若市的文化遗产,使得“能文章”成为他家族的一个显赫传统。
人物诗作轶事
在送别顾东桥赴台州时,朱凌溪湖上留下了一段长短句:“子从京华来,我问你沧洲路暂作淮南留,你相淹桂华树。”这不仅展现了他对朋友离别情感深沉,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山水之间情感交融的情境描绘,如:
“五湖云水归无埃,
疑是山阴雪下回。”
这样的描述,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可以体会到那份悠然自得之美。
还有一次,当他担任陕西提学时,在泾阳校文,与一士有龙阳狎濒归时,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欲发不发花满枝,
欲行不行有所思。
我之所思在泾渚,
春风隔树飞黄鹂。
最后,这首诗因为触动了一方官员的心弦,最终导致了他的罢官。此外,他还有多篇代表性的作品,如《社燕吟》,描绘着轻松愉悦的人生场景;《哭泉曲》(三首),表达了对亲人的哀伤和对自然界的一种共鸣;以及《北风行》,通过比喻和抒情的手法,对大自然中的变化进行深刻思考。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造诣,更透露出了其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