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的历史背景下,袁可立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正义感,为明朝边防事务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辽东三袁之一,他不仅是登莱海上防线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且还在登莱巡抚期间,推动了当地的军事经济发展。从七品推官起家,袁可立历经四朝帝王,与“四朝元老”并肩作战,被赐予“五世恩荣”的殊荣。他以清廉著称,与文天祥、司马光等名宦祠中人齐名。
董其昌赞扬他:“公本俭素养福,而当其振穷闵乏,以身为溪谷,则寒陋者愧。本刚直不回,而当其奖善,覆过以口为羽翅,则溪刻者愧。本肝胆论交而秉道疾邪,以笔为诛讨,则比非植党者愧。本博雅多能,旁通艺事,而韬藏深远,则炫长者愧。”这说明他是一位既有才华又有正义感的人物。
在苏州任职时,他处理了许多重大的案件,如“雷鸣案”、“湖州案”。其中,“雷鸣案”涉及三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他们因与富豪之间的矛盾而被错划成谋反罪名。虽然最终他们获释,但其中两人已经去世,只有乔一琦幸存,这个事件因此得名为“雷鸣案”。
袁可立是一位敢于挑战权贵,不畏惧压力直言上谏的大臣。在石昆玉太守遭李涞陷害之际,他站出来为石昆玉辩解,并撰写了一篇批评李涞的手稿,在公堂上大声诵读,使李涞羞愧辞官。此外,在阉党和东林党间激烈斗争时期,他保持独立,不参与任何派系活动,为国家干尽心力。在镇守登莱期间,也因为与总兵毛文龙产生分歧而选择离去,这些都展现了他的高洁品格和对国家忠诚。
明熹宗曾评价他:“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这一评价充分体现了 袁可立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