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晚期,社会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矛盾:经济、文化等方面虽有发展,但精神状态却显得畸形和萎靡。这一时期被称为“晚明”,在这个阶段,“党争”尤为频繁和无底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有八点:
其一二三简评
新旧交替时代,没有建立新的秩序评价标准。
经济高度发展与社会畸形发展导致各群体拥有一定的利益代表。
人性本质相似,在不同社会中都表现出为了利益而斗争。
其四至八详述:
4. 形成“党派”的因素过多,官员众多职位少,加上科举仅考知识,不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因此需表面功夫与官际关系博取官职,这种情况下地域关系师生之谊等传统人际学继续影响,而晚明加入了更多的商家家族灰色经济势力,从而推高了“党派”的形成。
5. “党争”存在合理性,想要救国必须拥有权力,但不应没有底线,只能是基于正义之名发起权力斗争。
6. 高尚理念如天理、大道让每方认为自己代表正义,使文人的话语正当性成为问题。
7. 传统文化封闭导致参与者只知内斗不知外部危险,将政权威胁置于次要位置。
8. 科举制导致缺乏实践能力的人众多,他们为了生存只能参与内斗。
这些原因共同作用,使得崇祯无法代替魏忠贤,因为他既不能扮演皇权恶性的角色,也不愿意充当这种角色。因此,他无法有效震慑各派,使得“讲道理、讲悲情”也难以唤起他们的忠君爱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