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并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废除。一千多年的历史中,科举不仅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由于当时没有照相技术,考生身份的确认依赖于文字描述。有一位姓胡的监考官,他非常认真地检查每个考生的年龄和相貌。在他的名册中,将那些须发不浓密的人称为“微须”,因此,他拒绝了所有长着胡须的考生。一个不满者反驳说:“你不知道《论语》中的‘孔子微服过宋’是不是说孔子赤身裸体地经过宋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开始涉及更多关于历史的问题,有一道题目要求学生比较中西方史事,这道题叫做《项羽拿破仑论》。然而,大多数考生都不知道“拿破仑”是谁。
有一位学生以巧妙的话术回答这道题:“项羽能拔山,但他不能轻易拿下一个被打碎的小轮子。”然后他用逻辑证明:“如果车轮已经被打碎,那么它一定很轻,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能把它搬走,而为什么要用项羽呢?这样做只会浪费英雄们的大才大智。”
有一次,一位巡抚乌尔恭额亲自去书院监督考试。他看到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吃饭,感觉文明社会正在崩溃,便皱眉说道:“好似一群老鼠!”其中一位学生迅速回应:“鼠虽大小均称老;龟虽雌雄皆姓乌。”
为了鼓励人才发展,一则规定童生考试至少录取三名。但是在某偏远县,只有三个孩子参加考试,其中两个写出了空白或错误答案,而第三个竟然什么都不写。不过,由于他们各有特色,他们都得到了奖学金:第一个因为他的字迹流畅;第二个因为他细致周到;第三个因为他的谨慎和专注。
虽然有些故事可能是杜撰,但这些趣事正是科举制度长久存在的一个特征。如果没有这些故事,那么它们就显得不可思议,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