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官员提前退休的制度被称为“告老还乡”。这是一种允许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职位,回到家乡的制度。这种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在汉朝时期形成,并在唐朝发展,最终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完善。
《礼记.曲礼》中规定,大夫七十岁可以致仕,即退休。但是实际上,有些官员会提前申请辞职,比如唐朝规定,如果官员身患疾病或者受伤,就可以提前申请退休。明朝也有一些类似的规定,对于那些身体不适或能力衰弱的官员,可以随时要求他们退休。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情节就描述了一个宰相刘罗锅,在垂暮之年上奏皇帝请求告老还乡,获得了恩准后,他便雇佣小毛驴回到了山东老家。这也是我国古代主动要求“告老还乡”提前退休的一个典型例子。
有三种情况可能导致主动提出“告老还乡”的决定:一是为了避免权力斗争,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夫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复兴国家后,便选择隐居五湖;二是因为无心于官场,如晋朝的陶渊明,他主动请辞,以图田园生活;三是由于客观条件,如体弱多病,不再能够应对工作压力,因此选择早点儿归隐。
此外,“告老还乡”对于人才资源流出的问题也有积极作用,它促进了人才从城市到农村的流动,从而带来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个别人没有得到皇帝的恩准,也会受到关注和照顾,如唐太宗时代延长了部分高级官员的服务年龄。而张禹虽然多次请求告病,还未能得逞,却仍然受到皇上的关心和药物送往所需。此举反映出古代社会对人才的一贯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