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巧克力送礼的西方习俗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从自然景观到爱情表达

情人节的西方传统与中国年轻人的接受:从教士的牺牲到巧克力的全球化

情人节在西方国家深受欢迎,最近几年也逐渐在中国赢得了年轻人的心。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有很多版本,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关于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 Claudius 禁止士兵结婚的情况。那个时候,一位名叫Valentine 的教士不顾禁令,秘密地帮助情侣们举行婚礼,最终遭到了皇帝的忌恨,在2月14日被处决,以纪念这位勇敢的教士,就有了今天的情人节。

情人节送巧克力的习俗起源于日本,这里的情人节与欧美有着不同的风味。在日本,情人节和巧克力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情人节似乎不仅仅是专属于恋人们的一天。在1936年,当欧洲各地都盛行将情人節作为向爱人的告白时,将这个习惯介绍到日本的是一家名为莫洛佐夫 的巧克力厂。他们推荐将巧克力作为表达爱意时的礼物,但据说当初只卖出了三块巧克力。不过,在1958年,一家名为玛丽巧克力的公司又推出了一个宣传活动,让女性在这一天向暗恋对象表达自己的感情。这项活动虽然最初受到了一些抵制,但却逐渐改变了人们对此类行为态度。

然而,由女性主动表达爱意最初仍然有些尴尬,所以并未广泛普及。但那份甜蜜带苦味的小小慰藉却使得这种文化开始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模式诞生,它虽然起源于西方,却又被赋予了浓厚的东方色彩。

2月14日成为女性向男性送礼物的一天,而这些礼物中大多数都是巧克力,因为不好意思直接表达感情,他们通常会买多份巧ク利,并且同时送给不同的男性,其中之一就是她们的心仪之选。而随着时间发展,这种做法演变成一种所谓的人伦关系,即把这些小小的心意转换成一种社会常态,把它们以“义理”或“感恩”的理由送出去,无论是给同事还是上司,都成了必须遵守的一个规矩。对于许多女职员来说,每逢二月十四号都会伴随着无尽的心痛、头疼和经济上的压力——但男同事是否能因此而感到轻松呢?答案是不会,因为为了回应这一年的“感恩”,日本又创造出另一个特别日期——3月14日,也就是White Day。当这一天到来时,男性们要把吃掉的那些美味转化成糖果、饼干或者红茶等其他形式,再次回馈对方,从而平衡一下之前收到的“义理”贈品。这一年一度的情侣之间互相赠予的小玩意儿,让每个人都能够体验一次温暖和喜悦,而真正获得最大收益的是那些生产这些可口商品的大型食品企业。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