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献中,扶桑既是树名,也是国名,它的多重含义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首先,扶桑是一种被《山海经》记录下的树木,以其高达四十多米的身躯和类似桑叶的形状著称。传说中,太阳即从这种神树之下升起,因此“扶桑”也常用来指代太阳。
此外,扶桑也是一个历史上的国名,如《梁书?扶桑国传》所述,该国位于大汉东二万余里,其特产的是以此名称命名的地理物产。在那个时代,人们将扶桑果实作为食物、树皮织成布料、以及使用皮革制成纸张。这一国名与日本相对应,因此后人便将“扶桑”作为日本的一个别称。
由字面意义分析,“日本”的“本”字寓意着草木根基,而以“日本”命名,则隐含了太阳和太阳神树根源的象征意义。在岛上古代列邦中,有些国家或部族自称为“扶桑”,正是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寻找自身存在感和宇宙秩序观念。
除了这样的称呼,还有其他更早期的一种名称——倭国,这个名字同样与日本有关。明朝时期,即使有韩剧《大长今》的提及倭寇这一称呼,但这其实只是历史上的通行用语之一。中国古人对于日本人的泛称始于《山海经》,而《汉书·地理志》则记载了乐浪海中的百余个倭人国家,其中可能包括北九州附近的小型部落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光武帝建武年间,大量来自傩县(现在博多)的使者前往中国进贡,并且获得了一枚带有文字“汉委奴国王”的金印,这一证据表明史书记载不虚。不过,“委奴国”似乎只限于博多附近地区。而随着时间推移,将整个国家简化为单纯的“倭”,直至646年的大化革新时期,被正式定位为大倭國。此后的历史发展,便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对日本及其文化遗产了解的一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