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目】食不甘味。【发音】 shí bù gān wèi。【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心神不安。【示例】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只有我觍然面目,偷生人世。”所以~,茹素,稍谢罪戾。
典源
《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战国策·楚策一》:“楚王曰:‘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昧…’”
汉·东方朔《答客难》:“今先生率然高举,将以辅治寡人。”
释义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或身体不好,吃东西也不香。
典故
战国后期,有齐、秦、楚、燕、韩、魏七国,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国是最为强大,它经常侵犯其他国家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见楚威王,要挟说:“如果楚国不服从秦国,就要出兵伐楚。”但楚威王因实力不足而焦虑不安,如果强秦发兵入侵该如何办呢?恰在这时说客苏秦前来拜他劝楚威王与赵、魏等国联合起来抗秦。
苏 Qin 游说齐闵 王 说,“臣听说率先挑起战争的人必然后患无穷,而不顾招人忌恨…”。因此圣贤做事,无不借势而为…能成就大事的机会实在微乎其微。
善于开创王业的君主,在于能使诸侯劳顿而自己闲逸,使天下混乱而本国内安宁。这就是“食不甘味”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是中考必背的时间轴,它让我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食不甘味”成了一个共鸣之词,让我们思考当代社会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困境,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