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院九儒十丐与元朝读书人地位低下的原因

中国历史研究院:九儒十丐与元朝读书人地位低下的考古学探究

在蒙古族统治的元朝,社会阶层划分颇为复杂,以儒家出仕思想为主的汉人士大夫,士农工商中居于重要位置。然而,“九儒十丐”这一说法是否准确反映了元代读书人的实际地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九儒十丐”的概念最早源自南宋遗民谢枋得和郑思肖两位的著作。这两个文人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反元情绪,他们对元朝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矮化甚至歪曲。谢枋得在《谢叠山集》中提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是“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的戏谑,而不是指真实存在的制度。此外,《心史》则因其发现时间远超作者生活年代,以及内容充满谬误,使人们怀疑其真伪。

从户籍制度来看,元代将全国居民按职业划分成多个户别,如军、站、民、匠、儒等。这种分类并不支持所谓的人类划分为十等。但即便如此,科举也未能成为当时主要选拔官员的手段,这可能是导致读书人地位相对低下的一种原因。

然而,在蒙古人的观念中,这个天下是他们通过武力征服而获得的,他们并不认为文化知识能够影响政权稳定或国家命运。这一逻辑使得蒙古帝国对于文化知识持有一种漠视态度,即便如此,文学如《西厢记》和元曲依然繁荣兴旺,与其他朝代相比,其对于文化的地位评价并非完全低下。在清末民初,当朱棣(朱元璋)崛起并推翻了前任皇帝后,他虽然不受过高等教育,但却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从而证明了军事力量对于政治权力的决定性作用。

总结来说,“九儒十丐”这一说法缺乏确凿证据,并且受到个人立场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在科举制度还是社会地位上,都不能简单归结为全体读书人的地位极端低下。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每一时代都有其独特之处,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