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他们将人划分为等级,汉人的地位显得低下。儒家思想主导的士农工商阶层中,读书人原本的地位很高。但是,在元代,“九儒十丐”这一说法却被提及,这是否意味着读书人的地位真的如此低?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九儒十丐”的来历。这一说法来源于两位南宋遗民的著作——谢枋得的《谢叠山集》和郑思肖的《心史》。然而,这两部著作都出自反元情绪强烈的人物之手,因此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谢枋得(1226-1289)是一名南宋末期的官员,他在宋亡后拒绝接受元朝的官职,最终因绝食而去世。郑思肖(1241-1318或1238-1315)则是一名南宋时期的诸生,他对元朝有明显的情感仇恨。在这样的背景下,其所写之言可能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歪曲。
根据这两部著作中的描述,“九儒十丐”并非指的是元代官方对读书人的正式划分,而是作为一种讽刺或者戏谑的话语。在这些文献中,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九儒十丐”确实存在于元代社会结构之中。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心史》的真伪也是值得怀疑的问题之一,该文本在沉睡近400年后突然出现,内容充满了不合理和荒唐的地方,使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那么,在实际情况中, 元代对于读书人的态度又如何呢?从户籍制度来看,人们依照职业和社会职能不同,被划分为不同的户别,如军、民、匠、医卜等。而关于“九儒十丐”的说法,则完全缺乏任何官方记录或支持,从而站不住脚。
至于为什么在蒙古人统治下,虽然不尊重读书人,但仍然容忍他们,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因为蒙古人更多地重视骑射技能;其次,由于蒙古文化与汉文化差异较大,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隔阂;再者,即便是在这种环境下,也仍有大量知识分子参与到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为当时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如《西厢记》和其他许多优秀作品都是这一时期产生的。此外,即使是在这样一个相对冷漠对待知识份子的时代,也仍旧存在一些热衷于讨论政治与社会问题的声音,比如那些批评政府腐败、抨击贵族专权的小诗歌作品,它们反映了一种深刻的心声,即使是在极端压迫的情况下也不失去思考未来命运的一丝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