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实力对比上,楚军占据明显优势。面对这形势,晋文公向他的舅舅狐偃咨询说:“我军兵少,楚军兵多,这次战役该如何取胜?”狐偃建议用欺诈手段来对付楚军。
然而,当晋文公又向大臣雍季求计时,他对于狐偃的提议持有保留态度。雍季以一番寓意深刻的话语反驳道:“竭泽而渔虽能立功,但明年必无鱼;焚蔽而田虽能得兽,但明年必无兽。”他指出欺诈之策虽然短暂有效,却不是长远之计。
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缺乏更好的战略选择,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纳狐偃的计谋。他借口遵守先前与楚庄王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不断后撤,以此等待机会和适宜的地形来迎敌。而楚军误以为晋文公胆小,便紧追不舍,最终遭到彻底失败。这场著名的城濮之战,最终导致了楚国的大败,其领兵将领成得臣也因此功亏一篑。
故事中的这一段经历,为后人启发产生了“竭泽而渔”的成语,用以比喻短视且错误的手法,即使能够取得暂时成功,也会造成长远上的损失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