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竹难书:隋末民变与李渊的权术》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隋炀帝杨广的暴政激起了天下人的愤怒和反抗。他的残暴统治导致了社会大乱,群雄割据,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地蔓延开来。在这混沌之际,一位名叫李渊的人,在太原起兵,以大将军自称,并积极向隋军进攻。
此时,突厥作为一个强大的力量,对李渊来说既是威胁也是潜在的盟友。他决定与突厥始毕可汗进行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若能攻入长安,则民众土地归于唐,而金玉缯帛则归于突厥。这一策略显示出李渊对外交政策的精明和手腕。
为了赢得民心和增强自己的力量,李渊不仅大开粮仓救济灾民,还招募了一批义兵。但这些义兵并未经过严格训练,因此战斗力并不强。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名为李密的人,在河南地区建立了声势浩大的瓦岗农民义军。他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这篇文章以“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为代表,其意指用尽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用尽东海的大水也洗刷不了他的罪恶。后来,这句话就被用来形容那些过多而无法一一列举的情节或事项,即所谓“罄竹难书”。
这篇文章迅速传遍全国,不仅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而且还吸引了一些其他反隋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人,他们纷纷上表支持李密。但即便如此,李密仍然认为要先攻克洛阳,再考虑更大的战略目标。而对于这一点,已经成为天子的身份却又欲图借助其力量的人——杨坚(即后来的唐高祖),则采取一种虚张声势、暂时避免直接冲突的手段。
杨坚通过温大雅回信给予了虚应故事,他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者,有谁能比你?老夫五十岁,无野心,只愿跟随你。”这样的言辞让对方深信不疑,从此对杨坚充满期待。此种手法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却能够缓解紧张关系,同时留出更多空间观察敌情,为最终夺取皇权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