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结婚用的婚房不叫“洞房”,而称为“青庐”。据《世说新语》记载,曹操与袁绍年轻时曾经一起进行一些恶作剧,甚至偷鸡摸狗。有一次,他们看到一对新人结婚,就趁乱劫走了新娘。这件事虽然可能夸大其词,但确实说明古代人把举行婚礼的帐篷称为“青庐”。
从东汉到唐初,这种习俗一直持续着。在这种帐篷里举行婚礼,“青庐”通常设置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上。新娘入嫁时,从特备的毡席上走过,然后进入这个帐篷。如同诗中所述:“牛马嘶鸣,新妇入青庐。” 北朝时期,也有类似的记录:“北朝婚礼,用青布搭成屋宇,在门内外,以此交拜。”
清代蒲松龄也提到过这一点:“公子辞而出,说‘明夜七月初九’,准备好‘青庐’。”这里可以看出,“青庐”既是指结婚用的房屋,也用来形容结婚本身。
到了近现代,还有人用“青庐”来形容结婚,如郭沫若在《卓文君》第二景中写道:“卓翁,你该晓得,司马长卿名扬四海,如今尚未‘ 青庐 ’,假使他能得女公子为他的内助,那岂不是天作之合吗?”
至于唐代以前的“洞房”,它并不是指新 婚夫妇的卧房,而是指宫廷中的豪华居室,如《楚辞·招魂》中的描述:“姱容修态,絙洞房些。” 这里的“洞房”是一个象征性的空间,用来描绘美丽和高贵。
由于唐代文人骚客多用“洞房”一词来指代男欢女爱的场所,这个词最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专门指代新婚用的卧房。这一点可以通过许多文学作品中对待字面意义以外意义使用这两个词汇的情况加以理解。
总之,“青庐”的概念体现了古人的文化生活方式,而后来的文学作品则将这些概念演变成了新的含义,使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感受到历史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