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简介传元末明初著名家文学家史学家的社会足迹

生平概述

宋濂(1310年11月4日 - 1381年6月20日),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是汉族人。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

早年经历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高源等人。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政治生涯

元顺帝时,被召入翰林编修,因奉养父母而辞职。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四日,与刘基等在小龙门山著书。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在政治上,他推崇台阁文学,对待朝政有自己的见解和提案。

文化贡献

宋濂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方面,他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他的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每篇文章都蕴含深厚的思想内涵。他推崇台阁文学,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教育理念

在教育方面,宋濂认为求道问学,就在于体认和获得天地之心,使吾心能够冲然渊然浑然凝然充然。他主张通过学习六经来发掘吾心本有的理,这是实现君子之道的关键。而六经就是记录圣人的心思,因此它具有绝对性,与吾心同样重要。

晚年的遭遇及影响力

洪武十年(1377年)以老辞官还乡,不久因长孙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逝于夔州。明宪宗成化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在其逝世后,由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免死,而改往四川茂州安置,最终在徙途中去世。当时蜀王朱椿仰慕其才,又将其转葬华阳城东,在弘治九年的祭祀活动中恢复了他的官职,并每两季举行祭祀仪式,以示尊重。此外,他的一些思想如格物致知虽未详细阐述,但倡导佛教破二边的不二法门也显示出他对于哲学思考的广泛涉猎和深度理解。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