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卷79)马丁·路德:笑傲千年,宗教改革的先行者
在一个德意志的小山村里,1483年11月3日,一位名叫马丁·路德的人物诞生,他将成为改变欧洲历史的关键人物。那个时代的德国经济繁荣,但分散性强缺乏统一市场,这导致国内割据和混乱。天主教会利用这一点加大了自己的影响力,而僧侣们则无恶不作。
少年时期的马丁目睹了这些景象,他决心进行宗教改革。在大学毕业后,他选择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并开始学习神学。他坚信“因信称义”,认为一个人灵魂获救只需靠个人的虔诚信仰,不需要教会仪式,这直接挑战了教会和僧侣阶层的利益。
1517年,为了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赎罪券牟取暴利,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论九十五条》,这篇文章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使得他成为全民族的代言人。随后的辩论与斗争中,路德以其犀利语言击败了罗马神学家约翰·艾克,这场辩论是他宗教改革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
1520年的出版活动是他学说传播最为广泛的一年,那一年共有208部书籍发表,其中包括他的133部著作。这一年内发表了一些被誉为宗教改革三大论著,如《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被囚于巴比伦》、《徒之自由》等。在这些作品中,路德否定了整个封建神权体系,对资产阶级廉俭、自律的新型宗教学说提出了构想。
人民群众对他的支持使得他的反抗行动更加强烈,当面临威胁时,他毅然烧掉了 教皇诏书。这一举动极大地激励了民众并进一步划清界限,与天主教会彻底决裂。此时已成燎原之势,在西欧各国蔓延开来。
然而,在面对农民起义时,路德表现出明显背离初衷的情绪,最终站在世俗统治者的立场上,用笔墨镇压农民运动。恩格斯评价他:“不仅把下层人民运动,而且连市民阶级运动也出卖给诸侯。”1546年2月22日,马丁·路德去世,其功过参半,但作为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奠基人的地位是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