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经济分散、割据状态的背景下,16世纪的德国正经历着混沌。天主教会利用这一时机扩大影响力,而年轻的马丁·路德却决心进行宗教改革。他从修道院开始,深入学习神学,并最终成为维登堡大学教授。在那里,他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奢侈生活越来越坚定,他提出了“因信称义”说,这直接挑战了教会和僧侣阶层的特权。
1517年,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九十五条论纲》,这份文献不仅点燃了宗教改革运动,也引发了强烈反响。社会各阶层都对其感兴趣,使得路德成为了全民族的代言人。他的口才和理念让他在与罗马神学家约翰·艾克的大辩论中占据上风,这场辩论是他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
1520年,是一个关键一年,不仅出版了大量著作,还推动了一系列宗教学说的提出。这包括《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徒的自由》,这些作品否定了封建神权、圣礼制度以及传统法律,从而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种适应性的资产阶级廉俭宗派。
面对这种局势,人们更加拥护路德,同时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而当天主寺发出诏书勒令他悔过自新时,路德毫不退缩,在支持者的赞美声中将诏书付之一炬。这进一步划清了自己与天主寺之间界限,同时鼓舞起西欧各国人民,他们更崇敬并希望获得类似的变化。
然而,当农民起义试图将宗教改革转化为推翻现有剥削制度的时候,路德选择回避并站在世俗统治者的一边。他写下《劝徒勿从事叛乱书》、《反对杀人越货农民暴徒书》,最终变得敌视农民起义,并呼吁他们被处死。此刻,一位曾经激励百姓的人现在却成了他们所憎恶的人物。
最后,在1546年的2月18日,马丁·路德去世,但他的遗产仍然影响着后来的历史。在恩格斯看来,他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巨人,无愧于这一光荣。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他的缺失,比如背叛人民,最终使得他的行动只是一次温和且有限度的地改,没有触及到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