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年间,吴三桂的背叛是否完全是被迫的?从长远来看,吴三桂在官场上有显赫的地位和实力,但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不幸。即使在清朝,他因为最终的反叛,在满人眼中,也成为了一个最大的人道犯。然而,从吴三桂自己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一个极大的冤枉。
至于吴三桂本身,他在官职、声望、功业、权势方面都非常显赫,只要比耿精忠更好,那就可以暂时不用担心。但云南苗蛮地区复杂多变,形势险恶,而吴三桂长期居住于此,对这些情况熟悉且深谙,因此继续管理这片土地也是可行的另外方案。此外,用八旗军队换防又是一大难题,因为路途遥远而且危险重重。
尽管对吴三桂忠诚度持怀疑态度,但这种猜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贸然强行撤藩可能会引起反感。绝大多数朝臣都对马上撤除吴三桂这一提议表示反对,包括大学士索额图和图海等重臣,以及其他显贵人物。而只有刑部尚书莫洛和兵部尚书明珠等少数人支持撤藩,但是当时决策并不像议会制那样需要通过多数投票。
康熙帝面对众人的不同意见,大胆作出决定,将撤藩奏章一律恩准,即便那些认为这不是好主意的人也不得不接受。这一决定让众臣感到惊讶,而对于吴三桂及其同党来说,更是出乎意料,他们原计划的事宜被打乱了,这几乎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皇上的这一行动让人们认识到狡兔死手不能,是不是应该早点看到问题所在?正如历史上许多成功者一样,要么独立自立,要么彻底投靠,没有两头走水能成功。明代沐家虽然例外,但条件特殊,不同时代背景下做出的选择不可比较。
想要小算盘玩得开,可遇到的却是千年一帝这样的存在。他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只需要做出高大全平面的决策,便能赢得大家的心。但实际上,他渴望的是一种更加丰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形象。
然而,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康熙似乎忽略了实际情况,并未深入考虑到他人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他天真地以为,只需圣旨一发布,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像他曾经说过:“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清史稿》卷二六九《索额图传》)
但这种描述其实是一种文过饰非,以颠倒黑白为目的。在这样严格要求帝王的地方,一旦针对他们进行评价,便往往变得荒唐无稀。这就像那句“狡兔死手不能”的警言,它既包含着某种智慧,又带有一定的误导性,让人不得不怀疑其真实性。
我们还是继续前进,看看事情如何发展。一切都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