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众人皆认为是1644年,但我以为大明应在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遇害)而终结。正如我们将南宋之末定于1279年(崖山海战),亦可视为明朝灭亡之标志,何况1662年的悲剧?张岱曾言:“福王略知文墨,鲁王略晓琴书,楚王惟能痛哭,永历唯事奔逃”,此言切中时弊。
公元1646年,隆武帝朱聿键遭清军俘虏后不久被杀。国家岂能无主?按明朝继承制度,可继位者仅有桂王朱由榔一人。他宣布监国于肇庆,但未及展开治国之才,便因赣州失守而急欲逃脱。在瞿式耜等大臣劝阻下,他仍决意逃往广西,以免危机四伏。在他眼中,只要是危险就应该尽快逃离。尽管有大臣劝止,他还是决定迅速撤至梧州。这一举动,如同把广东拱手让给了清军,使得永历朝廷在当地失去了民心。
由于对永历政权的失望,一些官员与隆武帝弟唐王朱聿鐭联名称帝,并改天格为绍武元年。但为了收揽人心、稳固地位,朱由榔重返肇庆,并宣布即皇帝位,将第二年的名称更改为永历元年。然而,这样的双重君主只能造成混乱,最终导致双方激战半个月,无利可图。当清军突然攻占广州,与此同时绍武帝和首辅苏观生殉国,而朱由榔又一次选择逃离并“西幸梧州”。随着清军逼近边境消息传来,他再次仓促逃往更安全的地方——桂林。
到了桂林,这位缺乏坚定决断力的皇帝终于得以暂时安宁。而对于那些忠诚的大臣们来说,他们的苦难仍然没有结束。当1661年的冬季来临,大明帝国最终迎来了它的覆灭。大明帝国在缅甸首都被缅甸王莽达接纳,却不幸遭遇吴三桂的追击。在那之后,不幸中的万分之一,让这场悲剧以一种残酷无情的手段告終:在昆明,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的大明最后一任皇帝—— 永历,以及他的家人,在那片遥远的地球上悄然消逝。大 明帝国,就这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个沉痛而深刻的记忆,而这个记忆,是关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以及他们共同经历的一场毁灭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