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的草创阶段,道教不仅影响了朝廷,也深入民间,因为人们对养生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养生术中最为重要的是炼丹——内丹和外丹。在东汉中后期,中国道教史上出现了一部重要的炼养丹书《周易参同契》,这部书是前人养炼术的总结,并且包含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易参同契》的作者就是东汉时期的人物魏伯阳。他关于籍贯的问题,在正史中并未有记载,但根据他自己所著的一些作品,可以推断出他的籍贯。魏伯阳在《五相类》一文中提到:“郐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这里明确表达了他自己的身份和志趣,他是一位来自古郐国普通人的隐士。
“郐国”,其实是魏伯阳追述自己远古的籍贯,是舍今用古的手法来避免直接指代当时的地名。然而,这个地名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即西周初年的封国,被郑武公所灭,将其地併入郑国。大樊庄东北、溱水东岸故城角寨子村,就是原来的郐国都城位置。
同时,他也使用了谜语式的手法来署名:委时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寥廓,与鬼为邻。这实际上是在用隐语署下自己的名字,而通过“化形而仙”、“沦寂无声”等词汇,更彻底地抒发了作者出世的心态:抛离红尘,就能避免灾难祸害,寄迹名山大川,随心所欲地在天地间悠游。
魏伯阳生活于东汉大兴谶纬之风的京畿之地,又是黄老道从宫廷信仰转入民间信仰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大约从汉安帝到汉桓帝(公元107——167年)这一时期及其前后。他接受蒙受着谶纬神学思想的儒家经典,也接受流传民间的黄老宗教观点,更接受民间流传的神仙丹术思想,因此,他不愿做官,酷爱道术,到处寻师访友,求术问道。
据说,他曾云游到长白山遇到了真人得到合炼神丹秘诀,并得到了《龙虎经》潜行钻研,最终功成。但他没有透露具体原料和制作方法,只诚恳告诉后人,其基本原理是掌握《易》的乾坤、坎离四卦,以及阴阳二气运动与生命关系。他内丹修炼程序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境界,从筑基、小周天、大周天,再至最高境界——炼神还虚,每一个过程都要求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灵状态和身体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