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瑞民间真有不盗包公墓的说法吗

在古代中国,名将、忠臣被后人敬仰,不仅因为他们生前英勇善战,更因为他们死后能够安稳地入土为安。然而,这种理想化的景象并非所有历史人物都能享受到。如同我们所说的包拯,他是一位在宋朝执法如山的大清官,被誉为“青天大老爷”,但即便如此,他的遗骨也四处流浪不得安葬。

根据史料记载,包拯生前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因而得罪了不少权贵和恶霸。为了保护他的遗体,他们做出了21口一模一样的棺材,从七座城门同时运出,让人真假难辨。这一举措是迫不得已之举,因为当时社会上充满了对忠臣好官进行挫骨扬灰的心思。

1973年,当合肥市准备在包拯墓地修建石灰窑时,要将他迁走以便施工。当专家们自发地对包拯进行抢救性发掘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原本以为是原葬墓,但里面竟然散乱着许多骸骨,只剩下残缺不全的一些尸骨。经过科学分析,这些尸骨与40岁以上男子相符,可以推断为是包拯遗体。

经过多方调查,最终找到了原来的埋葬地点,但遗憾的是,那里已经遭受严重破坏,一般盗墓手段无法解释其彻底性的破坏行为。这一切似乎说明了一点,即使是在民间有一种“不盗”习俗,也无法保证每一次都是尊重逝者的。在这过程中,甚至还有地方干部阻止他的后人将他安葬,这让人们感叹于一个忠臣命运悲凉的情节。

1986年,当政府决定重修包拯墓,并寻找他的遗骨时,却发现当年的家族成员早已去世,而下葬的地方则成谜。这意味着那些曾经努力保护祖宗遗容的人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以免再次失去他们珍贵的部分。但幸运的是,当年的专家留存了一些用于化验的遗骸,使得最终仍旧能给予他应有的归宿和尊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历久弥新的名声,也无法避免历史中的纷争和变故。而对于像包拯这样深受人民爱戴的大清官来说,其死亡后的命运更显荒唐无比,为此只能唏嘘不已。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