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后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据记载,他在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国大军攻打鲁国,鲁庄公和群臣面临重大危机时,曹刿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力。他向庄公提出了几个问题:凭什么来作战?庄公回答说是因为有足够的粮食、衣物,不敢独自享受,而要分给百姓。曹刿则指出,这样的小恩小惠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更难以获得百姓的服从。
接着,曹刿又问关于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以及祝史所记录的情况是否准确。庄公认为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曹刾反驳说,即使有诚心,也不足以代表一切,并且神明不会无缘无故降福。最后,当庄公准备发起攻击时,曹刾建议先观察敌方的情形,并非一开始就冲锋陷阵。
当战斗即将开始之际,曹刾建议等待敌方三通鼓后再行动,因为他知道第一、二次鼓声会让士兵们精神激昂,而第三次鼓声则可能会导致士气下降。在这关键时刻,鲁军果然顺利击败了齐军。这场胜利成为了“一鼓作气”的典故之一。
然而,在鲁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的夏季,一件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鲁庄公开免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违背了礼制。在此之前,对于任何君主进行这样的举动,都被视为是不敬。而作为忠臣的曹刾对此表示强烈谏阻,但他的声音未被听见,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不恰当的行为得到了实施。
通过上述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长河中,那些勇于正直、坚持原则的人物如同闪耀着光芒的大星,他们虽然不能改变历史,但他们留下的足迹,却是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