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则代民免税成大帝(图)
在北宋时期,官员们对朝廷的上书以减免百姓税收或赈灾为民常被视作冒险之举,以至于绝大多数官员都避而不谈。然而,在仁宗明道元年八月,有一位工部侍郎胡则,不顾个人安危,上书皇帝请求免除衢、婺两州百姓的身丁钱,这个请求意外地获得了成功。
当时正值长江、淮河流域遭遇大旱,百姓饥饿之苦,无人能耐。皇帝为了稳定民心,已经考虑到减轻百姓税负,但胡则紧跟时机,上书极言衢州、婺州天灾之惨烈,以及官府对“身丁钱”的征收催逼迫使许多百姓背井离乡。出于保护农业生产力,他请求永远免除江南各地百姓的身丁钱负担,最终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身丁钱是一种人头税,对男子20岁以上者征收,每年按丁输纳钱米或绢。这种 taxation 对农村经济造成巨大的压力。在这次事件中,受益免税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功绩,不仅建庙立祠,还将其称颂为“显应正惠忠佑福德齐天大帝”,简称为“胡公大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庙宇因年代久远而失去踪迹,只有永康方岩赫灵庙保留了下来。这座庙宇是根据胡则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所建,是纪念他的重要建筑之一。
1959年,当毛泽东主席来到浙江金华进行视察时,他提及此事,并强调作为官员应该多做好事,为人民造福。他认为,即便是像胡公这样的人,也值得人们铭记和尊敬,因为他用实际行动帮助了无数普通人的生活。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清廉且关心民生的官员,他们虽然面临着重重考验,但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人民服务。这也提醒我们今天作为公仆,要学习这些先辈,用实际行动服务于人民,让他们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