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陵墓之谜:草原上的简葬与中原的熔合
在叶子奇《草木子》中的记载中,我们得知元朝皇帝驾崩后,采取了一种独特的丧葬方式。他们使用啰木两片,将其凿空其中,形成类人形大小合适的棺材,将遗体置于其中,并加以髹漆。然后,用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掘深沟一道将之埋葬,再用万马蹂躏使平,然后杀骆驼覆盖,以千骑守护。在来年草生时,将帐幕移去,散去之后,只留下一片平坦无垫子的土地,让人难以辨识。
蒙古人的丧葬习俗自有特色,他们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因此生活方式也相对简单实用。在战争年代尤其是这样,他们对丧葬仪式要求极为简陋。死者通常坐在生前用的帐幕中央,边上围着祭祀的人进行祷告,随葬品包括马匹、弓箭和摆放肉乳食品的小桌子,最终被土埋起。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死者到另一个世界里能有帐篷住,有马骑,有美食享用。
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后,他开始实施汉法,同时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接受了汉人的丧葬习俗。但即便如此,对于棺木的选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风格。死者入殓后,会将两块棺木合并成一块圆形的板材,再用铁条钉合,这样的棺木既不像汉族那样华丽,也不像蒙古族那么简朴,但毕竟还是遵循着一些传统节制,比如寿衣多数依旧是日常穿戴,而随葬品则主要局限于死者的喜好,如弓箭、刀剑等武器。
由于记录不完整,或许还有故意编造,使得后世难以完全了解这段历史。而且,由于这些陵墓可能分布在广袤无际的大草原上,即便存在,也未必能够被现代人们发现,从而产生了关于元朝历代皇帝陵墓何去何从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陵墓并不一定不存在,只是在寻找过程中尚未被发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