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陆军军医学校如同一棵深根的树木,在风雨交加的历史背景中屹立不倒。它是中央政府开设的一所重要的军事医学院校,是清末天津陆军军医学堂的续办,更是晚清以来西洋医学在中华传播的结果。在1949年以前,对于该校的各种看法存在诸多模糊和讹误之处。1980年代,一些医学史的通论性著作对陆军军医学校时有提及,而9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该校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早在1928年冬,该校毕业生吴羽白就指出,该校成立于前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国内各专门医学校里面,要算资格最老的、历史最长的一个。先后毕业人员,不下千余人。这一教育机构,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医学教育史领域还是军事教育史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笔者拟将这所陆军军医学校置于当时政局中进行考察,还原其真实面貌,以期推进中国近代軍事醫學教育史研究。
一、 清末北洋軍醫學堂在天津初設
1901年,袁世凯奉命在天津編練北洋常備陸軍,同时設立北洋軍醫局和陸軍病院。“斯時醫才缺乏,中醫居大多數,間有一二專門醫員,悉非軍醫出身”,這與新式陸軍對於医疗救護人員需求相差較遠,也“於軍隊衛生之計劃尚未講求”。袁世凯認為,“東西各國,崇尚教育,醫計器械皆設專科,以專科之學問,定軍佐之職司,是以士饱馬腾,即裹創舁傷而愈奮”,特於次年9月請准在天津設立行營軍學堂,“以為養成武官人材之所”。
二、 北洋候補道徐華齡(北洋機術堂首期畢業生)為總辦唐文源(北洋機術堂二期生)為監督聘日本二等武官正平賀精次郎為總教習學制4年。
三、 1916年的《陸군行政紀要》記載:“本年度始准開辦新式兵病防治課程,並派遣優秀士卒至東京留學習.”
四、 1917年的《北京市公報》記載:“由於本年度開始了全新的兵病防治課程,本院即將選送優秀士卒赴外國進修.”
五、1930年代中期,由於歷史資料不足,有的人對該校抱持質疑態度,如陳邦賢因“未能搜集”到該校相關資料而引為憾事;樓方岑則指出該學校雖然曾經有過一個美麗童年,但她的少年時期是悲哀的,她青年時期也是黯淡無色的。此外,有人甚至稱該學校“因囿於政治時代之‘故步自封’ 及頻年內戰之囿於政局,所以儘管其悠久歷史然而極鮮長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