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宋朝,一个名叫赵昚的人物,他虽然只是被高宗收为养子,但继位后依旧对高宗和吴太后如同亲生父亲母亲一般地尊敬和供养。即便是他们的一些无理要求,他也总能想方设法给予满足,即使得罪满朝文武也不介意。然而,这位深受家人爱护的皇帝,却教育出了两个极其不符合他的期望的人物——他的儿子赵惇和女婿。
赵惇,在成为太子的前后表现得勤奋好学、谦恭有礼,让赵昚非常欣慰。但一旦继承了皇位,他却显露出原形。他开始效仿父亲侍奉高宗的情形,每月四次向父亲请安,有时还陪宴饮游玩。不过,这种“例行公事”很快就让他感到厌烦。他开始回避这些礼节,甚至连正常的礼节都不履行。这让心情重感情的父亲感到十分郁闷。
有一次,当赵惇带着内外大臣和嫔妃们游览聚景园时,没有邀请孤零零呆在重华宫的父亲参加,大臣们上奏章说这是违背了孝道。赵惇愤怒接到奏章,更是在打碎一玉杯之后,半真半假地告诉父母这件事。这件事被父母知道后,让他们更加失望。
随着时间推移,儿子的行为越来越糟糕,一年多都没有去见过父亲。在以孝治天下的时代,这简直是一种极大的不忠。在这期间,不仅有百余人上书要求皇帝履行做儿子的义务,还有人抱怨李凤娘独霸后宫的情况。
李凤娘作为皇后的身份,本应是后宫中的表率,但她却残忍至极。她害怕黄贵妃影响自己,便派人谋杀黄贵妃,然后报告说黄贵妃“暴病而亡”。更有甚者,她还用宫女的手来威胁丈夫,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此举彻底破坏了家族关系,使得祖孙三代相互猜忌,对彼此产生了深仇大恨。
当太上皇需要立储的问题出现时,他们想立自己的孩子,但太上皇犹豫不决。一场家宴上的争吵中,李凤娘直接质问:“我是你赵家三书六礼明媒正娶来的,我亲生的嘉王为什么不能立为太子?”这样的撒泼要挟终于让以孝著称的公公感到蒙羞,最终导致他抑郁而终。而即使如此悲痛之际,也无法阻止儿子继续享乐,不愿主持丧事或出席葬礼,只关注于自己享乐生活的人生观价值观到了何等程度?
看似富贵之家的家庭,却充满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情感纠缠,而那些真正贫贱之家,则可能因为缺少权势利益所带来的纷争与苦楚,所以能够拥有比这个家族更为平静的心态,是不是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