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名为西泰,是第一个将西方姓名改为中文的耶稣会士。1578年,他启程从里斯本到中国,并在澳门、江右、南京等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利玛窦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毅力,在中国期间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和绘画艺术。他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开辟了一扇“功德之门”,使欧洲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为了纪念利玛窦逝世400周年,意大利马尔凯大区政府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举办了“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展览。这次展览展示了113件文物,从4月2日至5月23日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走进12个房间,就像进入一座充满历史意义的“记忆之宫”。每个房间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和展品,让我们穿梭于古老而又现代的世界之间,与当时的人们共享他们对科学、艺术和友谊的追求。
在这些房间中,我们可以看到奥尔特留斯《寰宇全图》以及杜堇《十八学士图》,它们是连接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道亮丽风景。此外,还有494位名字列表,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人,他们通过文字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就如同利玛窦所说:“我发现书籍如此匮乏,以至于我现在印刷的大多数书籍都是我的记忆库储藏。”他的超凡记忆力不仅帮助他学习汉语,也让他能够凭借一张纸上的乱七八糟汉字回忆出正确顺序。这份惊人的能力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心,让他们请求他教授这项技能。
今天,我们再次见证那些过去伟大人物留下的痕迹,用我们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曾经创造过的事业。这个展览,不仅是一次回顾,更是一次探索,将我们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那里的每个角落都藏着无尽可能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