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方面精通经典,另一方面却头脑僵化,教条、机械、片面地看待问题。明朝处理俺答求贡的前后经过,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的首领。他在继承父兄基业的基础上,东征西讨、战功显赫,逐渐成为了蒙古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盟主。在当时,要想得到汉地的物资,只有两个途径。一是贡市贸易这种和平方式,另一种就是抢掠。在北元朝廷瓦解之后,蒙古人早已丧失了进取中原的雄心,他们对汉地唯一的期盼就是得到那里的物资。
嘉靖20年秋(1541),俺答派使者石天爵“款大同塞”,正式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然而,这个廷议结果被嘉靖皇帝打了回来,大谈“虏多诈,其请贡不可信……唯以大义拒绝之,则彼之奸谋自沮。”这次明朝的大决策导致俺答愤怒,“遂不待秋期,即以六月悉众入寇,大掠山西”。
此后类似的故事又重复了好几次。大概都是俺达遣使求贷,被明廷断然拒绝。有的使臣刚到边境,就被明军杀了冒功,有的运气好一点,得到了明朝边臣的支持,但无论如何也过不了朝廷那一关。
终于,在嘉靖29年6月,俺达率领所部数万精兵进犯大同,以伏击战杀死了素以骁勇著称的明总兵张达和副总兵林椿。这是明朝自开国以来,北京第二次被围,而这次准备更糟,更没有于谦这样的忠臣来主持全局。
最终,在仇鸾的大力支持下,加紧召集勤王兵马,并巩固北京防务,最终迫使俺达撤退。这一次庚戌之变,让清晰感受到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然而,对于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予脸谱化评价。实践才能最终证明真理究竟站在哪一方。在不长时间里,就从蒙古部落中易马近万匹,而许多汉地生产生活用品也顺畅流入蒙古。一时间,从漆黑夜色走向曙光的一线,或许还能看到希望。但双方已经互相仇杀了近半个世纪,对于突然来到的和平都有些不太适应。而且,也有人认为马市只是缓兵之计,一有风吹草动,再关闭马市,所以很难持续下去。
最后,在隆庆四年(1570)九月的事情发生——把汉那吉逃奔到清官手里,这让苦等和平契机已久的人们如获至宝。此时宣大总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抚方逢时联名上奏,将把汉那吉接纳为筹码,与俺达通商建立长期和平关系。此乃上策。如果成功实现,便可彻底告别过去二十年的战争与痛苦,为百姓带去安宁与繁荣。但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呢?只能期待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