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兄弟成君臣北魏时期的社会转型(图)

在秦朝的统治结束之后,中国历史经历了多种不同的政治模式。秦帝国的建立是由长期争霸和强者胜出的结果,而晋、隋、唐、宋则是由旧政权内部的大贵族或军阀以反叛方式夺得权力。元和清两代,则是外部强大军事入侵导致中原汉族政权解体,并形成了异族统治。而汉和明两朝,是通过农民起义和长期战争所建立起来的国家。

这两个朝代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他们都是新兴政权,没有固定的领导层,而领袖人物的地位是在“起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与其他朝代不同,如秦始皇灭六国之前,秦国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晋朝时期,司马懿就已掌握了大量的权力;隋文帝在灭亡周之前就在朝廷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唐高祖和宋太祖都是军阀,在一定程度上早就自成一家。其次,这两个时代天下未定之际,群雄并起,“起事”的人共同组成了一个豪强集团,其中有些成员具有重要功绩、军事实力以及资本,这些人往往对领袖构成了潜在威胁,因为他们之间存在主从关系,同时又有兄弟般的情谊。

李自成集团和洪秀全集团都具有这些特征,但最终都因为这些特征而覆灭。在这个模式下建立起来的政权,一旦打败敌人,就会面临内部豪强之间的权力斗争,因此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稳定下去。因此,我们看到,在刘邦建立汉朝初期,以及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都发生了一系列杀掉功臣的情形,以消除潜在威胁。刘邦用几年时间将韩信等异姓王全部消除,而朱元璋则更加高明地稳扎稳打地处理这一问题直到临终前。

对于这种情况,不仅是关于忠诚的问题,也是一种对权力的自然反应。一旦出现力量冲突,那么忠诚这样的道德概念就会随之烟消云散。当一个人掌握着巨大的力量时,他难免会变得危险,即使他愿意保持平等相待,也很难保证手下的能人不会产生不满,因为那些人的能力也同样巨大,只有超越常人的智慧才能够避免这一点。在这种背景下,最安全的是家庭内部的人互相合作,因为只有血亲之间流动着相同的心脏,他们才能够共享绝对的地位控制。这就是为什么“异姓王”被视为不可接受的事物,为何徐达等势力最终无法获得朱元璋的信任。

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一种方法:让别人的血液干涸,或许通过屠戮来清除可能威胁家族统治的人,或许通过确保所有关键职位落入自己家族成员的手中来维持自己的优势。在这样一种环境里,对于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问题,有时候唯一可行的是屠杀——即使这是非常残忍的一种选择,但这也是确保自己家族继续统治的手段之一。而且,如果没有采取行动,那么无疑整个体系都会崩溃,最终导致一切的一切归于零头。如果说魏晉南北 朝时期是一个文化变革重建社会结构的时候,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其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简单而残酷的事实:谁能掌握更多资源(包括财富、知识甚至武力的支配),谁就更容易控制命运。而这一切似乎都围绕着那永恒的话题——怎么办才能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站在顶端?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