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向朱元璋陵前行礼,清朝如同盛夏之末,日渐凋零。明孝陵坐落于钟山风景区金山南麓独龙阜下,其朱红大门对梅花山而立,上书“明孝陵”三字。石刻告示上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康熙亲题之作,以表彰明太祖的治国功绩。
为了纪念太祖高皇帝,明廷规定每年五祭三大祭,并设祠祭署专司其事。康熙七年四月二十一日,在南巡时与鸿胪寺正卿周之桂前往明孝陵祭拜,并亲赐祭文赞颂洪武帝的治理成就。
康熙第二次南巡至江宁,又一次谒灵并赏赐守陵人。兵部尚书席尔达受命再次进行祭奠,同时传旨内阁:“洪武乃为一代创业君”,不应与他君等齐视,因此当自往亲祭。此举显示了康熙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对国家统一的重视。
返回途中,路过荒废的明故宫,康熙感慨良久,并撰写《过金陵论》,抒发了对于过去辉煌与现在衰败之间深切感受。他命令直郡王、诚郡王等官员修复墙垣并安奉殿内,并御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悬挂殿上,以垂永久。
随后又有多次南巡至江宁,每到此地都必定谒灵。在最后一次南巡中,由于连续阴雨导致工期延误,最终在秋凉时完成了修整工作。这段历程见证了康熙皇帝多年的敬仰和维护,他通过这些行动体现出一种超越个人恩怨、关注国家长远发展的情怀。
如今在明孝陵殿前的御碑殿内陈列着五块石碑,其中之一即是由爱新觉罗·玄烨(康熙)所立。此外,还有乾隆皇帝题书的御碑,以及记载着两度谒灵纪事的一块卧碑,这些都是对历史重要人物以及朝代交替情景的一种回顾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