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话:“富不过三代,穷不出五服。”这句话可以被视作“家族兴衰循环定律”。对于“三代”和“五服”,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一些解释。所谓的“三代”指的是从祖父到孙子这一辈子的连续传承,而“五服”则是指同一高祖的嫡亲、堂亲之间的关系范围。在农村地区,当人们谈及与自己有血缘联系的人时,他们常会说:“咱俩可真是亲近得很,不出五服哉!”这是横向关联。而纵向则称之为“五代”。
至于穷困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在这个范畴内的人都将贫穷。除非他们生活在那些极端贫困落后的地区。
还有这样一个观点:“粒积”代表累积,“倾空”则意味着花光。“三代粒积,一代倾空”,表明了祖先世代辛勤劳动蓄存下来的财产,却在儿孙的一生中全被挥霍完毕。这也是为什么人在困难或初创业时刻,因为要生存下去,他们会节省开支,努力累积财富。当他们经历过艰苦的时候,他们更珍惜自己的成果。但子孙们由于享受了富裕的生活,从未真正体验过创业的艰辛,所以很容易奢侈甚至浪费无度。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家产耗尽,因此出现了这样的俗语——富不过三代。
有些人解读此谚语为:富不过三代,是因为古时候每个家庭只能有一位卫士,每位卫士最多能生育三个儿子,所以到了第三世就有九个孙辈。如果原先爷爷拥有良田千亩,那分给后辈之后,每家的土地就只剩百亩。在那个时代,即使是一百亩也足以养活一个家庭,但遇到灾年或者其他紧急情况,就不得不卖掉土地换取粮食,直至彻底变成无产阶级,最终成为雇农。所以说穷不过五代。
另一种解释是宋朝科举制度规定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只能通过荫职继任官职,比如父亲是四品官,你直接当七品官,你儿子直接当九品官,那你的孙子只能做小吏(薪水少)。经过一次又一次这样的循环,才能考取进士才能够改变这种局面,因此也有关于富贵不过三 代之说的传言。
根据《史记》中的表格来看汉朝封王侯的情况,大部分王侯国家超过两、三 代都已经衰败,有些甚至族灭。此外,在现实社会中虽然存在一些持续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家族企业,但这些都是例外,并不是普遍规律。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首次成功者吧!
总而言之,对于这个所谓的定律,其道德意义上的解释并非绝对真实,它更多地反映的是人力资本家庭再生产假设,更像是对中国传统继承制度的一个解读:中国并不像西方那样聚集财产和权力的长子继承制,而是在分散财富和权力的基础上进行兄弟分家的方式,这种方式类似于现代国家实施遗产税一样,不允许任何一个家族力量无限扩大,以免形成与皇权相抗衡的情形。在某些大家族悲壮盛衰史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一定律起作用。而避免衰落风险最根本办法就是不分家,因为分家意味着重组产权和社会关系,这样一来,便可能引发内隙、内讧,最终导致由盛转衰。此外,与守成不易相结合,还有财产继承与分家的制度亦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