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世纪中叶的唐代文献开始,中国人就将阿拉伯人称作“多食”、“多氏”或“大寔”。到了10世纪中叶的宋代,这样的称呼更加普遍化,文献中常见的是“大食”。在辽宋时期,大食这个词汇通常指向阿拉伯人,但有时候也用来指喀喇汗王朝。历史记载表明,在唐朝时期,杜环在《经行记·大食国》中提到:“大食,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为暮门,都此处。”同时,《新唐书·西域传下·大食》则提供了更多关于阿拉伯人的描述:“男子鼻高,黑而髯;女子白晳,出辄鄣面。”
到了宋朝,《宋史·外国传六·大 食》记录了阿拉伯人的朝贡往来,并区分了白衣和黑衣的大食,即不同时期的统治者。《辽史》的记载则提及可老公主与喀喇汗王朝之间的婚姻关系,以及双方经济往来的重要性。这段时间里,“大 食”的概念似乎已经扩展至包括维吾尔建立的喀喇汗王朝,因为当时这两个政权存在着依附关系。
综上所述,从历史资料看,当初中国人对阿拉伯人的称谓并非出自误解,而是基于实际接触和了解到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称呼反映了当时两地文化交流与政治联系的情形。